0755-8359 0008
新闻中心
关注精盈,统揽全球人才资讯
厚植人才沃土 激发创新动能,济宁高新区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来源:齐鲁晚报 | 作者:深圳劳务派遣 | 发布时间: 2023-04-20 | 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才是创新之源、发展之基。济宁高新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引才、平台育才、环境留才上下功夫,以最优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记者 于伟 王浩然

  

  人才是创新之源、发展之基。济宁高新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引才、平台育才、环境留才上下功夫,以最优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招引人才有诚意

  

  前沿医药项目成功落地

  

  4月18日,在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诺明康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明康”)实验室里,济宁学院教授、诺明康总经理李明丽,正带着研发团队开展新药试验。

  

  作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李明丽是一名药剂学博士,主要从事改良型新药与高端制剂研发,研究方向为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用于药物递送的研究,有关成果处于国内前沿。

  

  谈及与济宁高新区的牵手合作,李明丽表示,这与当地的产业基础及人人才政策密不可分。“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有一二十家,产业氛围浓厚,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整个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合作初期,济宁高新区与济宁学院共同建设济宁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院,高新区提供场地、设备、建好实验室。作为这一平台负责人,李明丽带着团队“拎包”入驻,开展药品研究,后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成立诺明康,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可随着人才引进、企业扩容,企业又面临场地狭小、试验受限,高新区又及时给予帮助支持,让我们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李明丽告诉记者,依托企业发展及高新区人才政策,又先后引进博士7名、硕士40多名,建立了120多人的研发团队,已取得十多项长效靶向制剂专利,今年年底,其中一项科技成果将实现产业化,产值预计达到2-3个亿。

  

  作为新引进人才,张尚耀是一名药学专业硕士,去年刚毕业就来到高新区诺明康企业。“整个研发环境及设备,不逊色于一线城市,可以满足研究方向。”更让张尚耀动心的是,当地的人才补贴及住房补贴政策,也有很大吸引力,诺明康研发团队还获评了去年的“济宁创新谷领军团队”,拿到一次性奖金20万元。“周边有蓼河公园,商业配套也俱全。”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张尚耀也当起了“引才”人,介绍更多的医药人才前来就业。

  

  “科技副总”激发人才效能

  

  为产业发展赋能

  

  如何更好引进、发挥高层次人才效应?济宁高新区深入实施“科技副总”选派工作,主要是从高校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助力高质量发展。

  

  薛贯鲁是济宁市技师学院副教授、济宁市金相分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专业方向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在去年“科技副总”选派工作中,他来到山东通佳机械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金相分析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医用级聚乳酸纤维,这与通佳机械从事的环保聚乳酸纤维,同属可降解材料领域。”正是契合企业需求,薛贯鲁与通佳机械一拍即合。

  

  “一进通佳门、就是通佳人。”来到企业后,薛贯鲁紧盯企业科研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实验室及学院技术力量,助力企业技术难关。“比如根据PLA发泡材料性能添加了多种功能性辅助材料共混改性,改善了PLA的发泡效果,并保持了PLA所特有的可完全降解性能”“改进了TJ-VB、TJ-KB系列智能中控吹塑生产线的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可将成品生产时间缩短一半,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薛贯鲁还积极利用学院资源,开展专家行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失效分析问题10余项。面对企业招工难题,开设通佳机械冠名定单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及行业难题,联系清华大学、西安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共同开展企业技术攻关活动。”

  

  作为高新区首批“科技副总”之一,过去的一年,薛贯鲁助力通佳机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也让企业充分感受到“校企联合”带来的红利。

  

  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是济宁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的柔性引才工作,科技副总要完成年度‘对接一所高校、链接一个平台、构建一个团队、招引一批人才、达成一个项目’的‘五个一’任务目标,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赋能。

  

  构建人才引育留“全链条”

  

  人才高地集聚效应显现

  

  走进济宁高新区国际人才港(公寓)项目现场,主体结构已全面封底,正进行装修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提供760套人才公寓,建设成为蓼河国际人才社区,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配套,这在全省都走在前列。

  

  作为全市人才的引领区、核心区,济宁高新区聚焦建设人才“一港三基地”,即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市级人才教育基地和蓼河国际英才港,以智兴产、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速形成。

  

  打造人才高地,首先是人才引育政策的创新。济宁高新区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所有人才政策标准在济宁市基础上再提高20%,形成引才聚才的“虹吸效应”。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亿余元,落实青年人才引进补贴、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创新谷领军人才与团队奖励等支持资金9000余万,青年人才引进补贴标准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建设人才高地,同样离不开产业科技平台支撑。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区内大中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到90%,建有济宁产业研究院、中科先进院济宁分院、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3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全区累计建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70余个,省级平台210余个。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济宁高新区全面完善配套设施,聚力打造蓼河国际人才街区,组建区域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济宁高新人才发展集团,建设蓼河国际英才赋能中心,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个性化服务。建成各类人才公寓4000余套,帮助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据悉,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已累计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6名、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9名、省“泰山”系列工程人才39名,以及其他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170余名,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国家高新区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充分显现。“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才引领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创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无限动能。”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