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359 0008
新闻中心
关注精盈,统揽全球人才资讯
构建“专创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jingyingrencai | 发布时间: 2020-11-16 | 526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校创业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走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创新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
  高校创业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走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创新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然而,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并非独立、自成体系的,高校创业教育唯有以专业教育为依托,真正融入专业教育发展中,同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彰显本质与魅力。2018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有机结合,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给当前专业教育注入市场经济的元素,促进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改革,对高等教育的整体转型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高校需要合力打造分层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打造分层级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服务,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也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知识经济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内生变量,人才的需求规格和类型也随之转变。新时代,随着大学的角色从学术型向创业型转变,大学的知识生产范式也从单一学科向多科学研究和跨学科转型。这一变化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是在原有专业教育基础上做简单的加法,而应是在统一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共同体认知的整体构思。高校创业教育只有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出发,将创业型人才培养置于与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真正彰显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需要从契合社会对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等方面统筹考虑,全面谋划。基于创业认识规律、创业结果规律和创业人才成长规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分层级的,即高校创业教育并不是只有一种理想的形态作为最高目标,而是个人追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确定分层级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将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转换到培养目标中;二是将抽象的培养目标分解成相对具体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三是要力争做到在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共生。总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打造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涵盖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分层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具体表现为“点—线—面”三个层次。在“面”的层次,主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线”的层次,主要针对部分专业学生培养创业管理的能力;在“点”的层次,主要选拔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少数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点—线—面”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较好地调和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与针对少数学生实施个性化创业培养的内在矛盾,为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打造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鲜活样板”。
  
  构建“通专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基础,要努力发挥好课堂作为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创业课程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关学科的衔接、市场的跟进需要、教学对象的需求等多重因素,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基础上融入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要素。高校创业课程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它不是增开一组或一类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相关活动,而是将高校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高校要积极构建“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在重视创业通识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创业教育资源。
  
  高校创业通识课程的设置源于通识教育理念,其目的并非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某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或技能,而是重在拓展文化视野、训练理智、陶冶情操。高校创业通识课程一般面向高校内所有专业领域的学生,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基于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起步较晚的现实背景,高校有必要逐步增加创业通识课程的数量,扩大创业通识课程的覆盖面,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所需要的课程。
  
  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单纯依靠创业通识课程难以满足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创业教育资源,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构建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创业教育新格局。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的“因子”,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场域,激发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活力,为创业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将有助于学科、专业与产业的融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总之,“通专结合”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意味着高校创业教育不再是创业课程教师的“单打独斗”,而是所有教师共同担负的职责使命。
  
  形成多元化的高校创业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经验普遍被视为是不可靠或是不完整的。受这种观念影响,我国课堂教学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授。高校创业教学则较为关注直接经验在知识获得中发挥的作用,这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重视间接经验、轻视直接经验的观念。根据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高校创业教学可以初步分为“关于创业的教学”“通过创业的教学”和“为了创业的教学”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学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也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关于创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及其特点,传授有关创业的基本理论以及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通过有效互动共同推进课堂进展。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企业家讲座、案例研究、研讨会、多媒体教学、项目研究等。“通过创业的教学”是高校创业教育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创业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实践驱动的创业教育,它鼓励学生在开展企业运作、创办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习得创业技能、提升工作才能。一般可以通过企业参观、拓展训练、实习实训、角色扮演等方式方法来达成。“为了创业的教学”是高校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较高层面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有关企业、商业、创业的知识和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潜在的开创意识;二是对学生进行首创精神、冒险精神、事业心和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塑造。无论是创业意识的培养还是创业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讲授创业案例、传授创新方法、开展企业家讲座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也有利于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资源。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发生在一个广泛的互动社群之内,它超越了原有学科间的壁垒和边界,弥合了不同学科固有的内部差异,可以被视为互补性合力使然下的教育创新驱动。面对社会转型与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唯有以更具实践性的理念引领教育创新,才能真正激发改革的动力,释放创新的活力因子,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振兴计划“勤慎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劳务派遣首选精盈人才,深圳市精盈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人才外包人才招聘人才派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电商人才培训机器人陪护人才培训智能装备应用人才培训文创人才培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项目孵化等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线的全产业链服务的专业机构。